藥企GMP認證大限
按照國家藥監局的規定:自2004年7月1日起,凡未取得GMP證書的藥品制劑和原料藥生產企業,將被終止《藥品生產許可證》,同時撤銷其相應藥品生產批準文號,責令停止生產。因此,GMP認證對于數千家藥品生產企業來說,猶如一道生死令。
面對這項浩大的工程最頭疼的,還是那些發展勢頭不錯而資金短缺的中小型企業,他們正處于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之中。如果要通過GMP,就得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,要改善硬件,進行技術改造。技術改造就得投資,要投資勢必造成醫藥的成本提高,價格必然要高,就沒有競爭能力。全國各地的中小藥企都處于相似的境地之中。
為通過GMP認證,各制藥企業都建GMP廠房,大量資金壓在固定資產上,據說全國總投入200億人民幣,這給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造成壓力,甚至資金短缺。同時,GMP廠房多而利用率不足,導致大量資產閑置。據統計,藥廠的生產能力至少在2001年的基礎上擴大了兩倍,生產能力嚴重過剩,約有70%的企業,50%的設備在閑置。通過GMP認證的企業中,約65%的生產線面臨開工不足;約50%以上的企業老板在為新品種四處奔波;約60%的中小企業在不同程度承受著新品研發、銀行還貸、營銷渠道建設、資金缺乏的巨大壓力。由于企業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見到效益,如果我國自己的企業還沒有更多、更好的品種可以上市的話,國外醫藥企業包括洋中藥等,拿著許多在本國已不生產的品種和技術,零資金投入就可能占領我們用大量資金通過GMP認證的醫藥企業,同時享受我們的廉價勞動力。今天勒緊褲帶通過GMP認證的企業中,大概有相當比例會因品種問題而將生產線拱手讓人。
醫藥企業要生存,就要籌集大量資金進行廠房和設備的技術改造,動輒幾百萬、幾千萬投入固定資產中,會造成許多企業因無力購買原材料而“自殺”。但若不進行技術改造,則只有遭遇“被殺”。
基于這些原因,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課題組的專家建議,資金緊張的小藥廠不應該把有限的資金全部壓在GMP改造上,這樣會導致固定資本投入劇增,并耗費企業大量精力。而戰略聯合、資產重組、委托加工是值得企業思考的出路。
- 上一篇:專家論證
- 下一篇:21世紀藥業支柱產業 —— 生物制藥、天然…
相關文章
-
沒有相關內容